6月27日,开放原子“校源行”(太原站)在我校成功举办。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山西省工信厅、山西省教育厅,以及地方工信部门、高校、头部科技企业代表等600余人共话开源生态、推进开源教育。会上我校正式发布开源贡献激励政策,以及我校应用“以贡献为导向的开源人才评价机制”,成功孵化的工业级云组态系统开源项目。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工信厅有关负责同志,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理事长程晓明,我校党委书记张晓永、校长陈钱出席活动。我校副校长杨风暴主持开幕式。

山西省教育厅有关负责同志表示,高校作为开源的重要参与者与生产者,应重点在四方面发力:加强人才培养,构建通识+专业+交叉的开源教育体系;加强科技创新,深化校企合作攻克关键技术;加强成果转化,整合创新资源,推动开源项目落地转化;深化人才评价改革,营造认可开源贡献的氛围,将开源贡献体现在教师升职称考核、学生就业推荐等各项工作中。
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理事长程晓明表示,“校源行”积极推动开源文化、理念与技术的校园普及。目前已在74所高校建立学生开源社团,举办超过450场开源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师生投身开源实践。基金会作为中立、开放的公益组织,汇聚了开源鸿蒙等一批优秀的开源项目,将持续为高校提供更加丰富的开源教育资源与项目实践机会。
我校党委书记张晓永表示,作为山西唯一入选国内首个开源人才评价机制试点工作组名单的高校,学校大力推进开源与科技创新融合取得系列成果。本次活动发布开源贡献激励政策及开源工业现场云组态系统项目,旨在吸引开发者共同推动工业互联网技术。期待各方携手推动科技教育发展。坚信开源将为科技强国与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我校校长陈钱发布学校开源贡献激励政策。他表示,高校推行以贡献为导向的开源人才政策,本质是将开源理念深度融入教育与科研体系,通过 “开源化科研” 打破学术封闭性,推动高校成为连接技术创新与产业需求的枢纽。该政策明确开源贡献价值,打破传统学历、职称评价桎梏,以代码贡献、项目影响力等硬核成果为导向,激发人才投身解决核心技术攻关的主动性。学生激励方面,不仅将开源贡献纳入保研评价,让开源项目可认定研究生创新实践学分,还设立竞赛奖金、科研立项基金等多项专项奖励,且通过学分认证实现课程与开源能力互认;教师激励方面,以绩效与职称双重激励、荣誉与奖金并重,鼓励教师投身开源教育;机制创新方面,引入开源课程,产教深度融合,以企业开源需求课题推动研究生实践,同时引领校园开源文化建设,为高校开源教育改革提供可复制的制度样板。

现场,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执行院长秦品乐、山西百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魏建英联合发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级开源项目“工业现场云组态系统”。该项目聚焦智能制造、能源管理等工业数字化场景,采用模块化跨平台架构,支持Modbus/OPC等主流工业协议,集成3000余种可扩展工业图元库,实现“触控入云一体化”监控。技术团队通过贡献积分兑换学分机制、课程融合实践及跨校贡献者仪表盘,吸引众多工科专业学生参与开发。
开源体系建设离不开高质量的开源人才供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教育培训部负责人韩江介绍,基金会自2023年发起“校源行”公益项目,通过系统化开源教育体系筑牢高质量开源人才供给底座。项目覆盖200所高校,惠及3万名学生。创新推出“以贡献为导向的开源人才评价机制”,联合20所高校和5家研究机构建立试点,推动高校将开源贡献纳入学分及保研评价体系。同步构建三级开源人才认证体系,开源鸿蒙认证人数突破6万,有效提升我国开源人才储备与创新能力。
我校教务部部长王召巴分享了学校先行先试,在开源教育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的积极进展:在课程建设方面,联合头部企业打造精品开源课程,并通过国家级双创平台完成核心课程的开源化改造;推出覆盖开源欧拉、开源鸿蒙等前沿技术的七大赛事,形成阶梯式培养路径。在社团建设方面,构建了活跃的开发者社区,建立覆盖全校的量化人才评价体系,累计认证1200余人,孵化89个开源项目,实现人才培养与项目落地的双向赋能。在政策推动方面,深度参与山西省开源生态建设,形成智库报告直报省委决策层,并率先研讨太原开源计算产业基地建设方案,为区域数字经济注入核心动能。
开幕式后,来自深开鸿、腾讯、阿里云,以及OpenLoong、openKylin开源社区的专家学者分享了各自在开源教育的实践经验。在下午的活动中,同步举行了“以贡献为导向的开源人才评价机制”高校研讨会,以及聚焦开源鸿蒙、大模型、具身智能技术方向的特色实践课程。
开放原子“校源行”通过创建课程、开展人才认证,以及推广“以贡献为导向的开源人才评价机制”,探索打破传统培养痛点,缩短人才生产力转化链,培养产业所需实践性人才,有效提升我国优秀开源人才储备能力,筑牢我国自主创新人才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