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部门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部门快讯 >> 正文

巾帼书笺寄家国 红音永续缅先贤 ——中北大学“一站式”学生社区博雅书院清明节红色家书女性力量主题活动

时间:2025年04月08日 10:43    作者:王慧慧    点击率:[] 次

巾帼书笺寄家国红音永续缅先贤

——中北大学“一站式”学生社区博雅书院清明节红色家书女性力量主题活动

2025年4月4日清明节,中北大学“一站式”学生社区博雅书院以“巾帼书笺寄家国 红音永续缅先贤”为主题,举办了一场沉浸式红色家书诵读活动。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副书记杜瑞平担任主讲,通过诵读、书信、手作等形式,带领师生穿越时空,感悟革命女性的信仰之光与家国大义。

一、纸短情长:三封家书里的血色浪漫

活动以赵一曼、杨开慧、江竹筠三位巾帼英雄的家书为脉络,配以低沉的大提琴旋律,再现了烽火岁月中的赤子之心。

1.赵一曼《示儿书》:临终绝笔中的信仰传承

“宁儿,母亲用实行教育你……”朗读者哽咽的声音中,赵一曼对幼子的诀别之语令全场动容。这份“未能寄出的母爱”,诠释了共产党员“舍小家为大国”的生死抉择。

2.杨开慧“墙缝家书”:隐秘52年的深情告白

1929年秋,杨开慧将写给毛泽东的思念封入墙缝:“只要他好好的,属我不属我都在其次。”这封1982年重见天日的信件,既有妻子对丈夫的牵挂,更饱含“惟愿润之革命成功”的凛然气节。

3.江姐“狱中托孤”:铁骨柔肠的最后一课

“以建设新中国为志,粗服淡饭足矣。”江竹筠就义前对儿子的嘱托,让现场学子泪湿眼眶。革命者的柔情与担当,在一纸遗书中化作永恒的丰碑。

二、见字如面:青年学子与历史的对话

诵读环节后,全体学生党员提笔书写《致革命先辈的一封信》。一名大二党员写道:“您用鲜血浇灌的理想,已在我们的时代开出花朵。今日中国,山河犹在,国泰民安。”大三党员感慨:“‘共产党员’四字的分量,是危难时的挺身而出,更是平凡中的终身坚守。”信纸上的字迹工整炽热,当代青年与历史英烈的精神对话跃然纸上。

三、百合寄情:红色文化与清明的诗意交融

活动中,师生将家书复印件折叠成百合花,象征革命者“纯洁坚定”的品格。杜瑞平老师解读道:“百合在革命诗歌中寓意‘百年好合’,既是对个人幸福的期许,更是对家国团圆的向往。”这一创意将清明追思与传统手工艺结合,赋予红色教育以艺术温度。

四、薪火相传:青春面孔与历史文字的跨时空同框

活动尾声,全体参与者手持家书复刻件与纸百合,在“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主题背景板前合影。年轻面庞与泛黄信笺的同框,恰似红色基因的代际传递。正如杜瑞平总结:“这些家书是生动的党史课,让青年读懂‘牺牲’背后的精神内核。”一名学生党员感叹:“原来英雄从未遥远,她们的心跳就藏在家书的字里行间。我们要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事业,方不负这盛世如愿。”

当纸鸢携着思念飞向天际,中北大学用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证明:革命者的精神从未褪色。那些书写在战火中的家国情怀,正通过新时代青年的笔尖与行动,续写着中华民族最炽热的信仰诗篇。


下一条: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我校青年学生骨干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