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科技日报】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红蓝之间书写报国答卷

时间:2025年05月28日 12:16    作者:    点击率:[] 次

原文:

科技日报记者 韩荣

当“神舟”飞船划破苍穹,“嫦娥”探测器叩击月背,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自主研发的振动传感器、过载传感器与数据压缩单元,正以每秒百万次的高频采样,为大国重器织起精密的数据安全网。

作为“人民兵工第一校”,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自创建以来便承载深厚的红色基因。近日,该学院系主任刘文耀登上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拟表彰对象名单,他说:“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个人努力的认可,更是对我们整个团队辛勤付出的肯定。”

作为中北大学的“明星”学院,仪器与电子学院近年来以党建引领,构建“党建红引领仪电蓝”的深度融合模式,形成“党组织统筹—党员专家牵头—平台支撑—政策赋能”的成果转化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与国家战略、地方需求深度对接。

勇攀科研高峰

数据显示,多年来,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为我国航天、航空、兵器、船舶等海、陆、空、天4个领域50余种飞行器提供了超过万套产品,成果转化超10亿元。其中,航天领域的“黑匣子”技术尤为值得一提。

中北大学教授、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团队骨干成员刘文怡介绍,在载人航天、深空探测、海洋观测等关键国防领域,高端测控仪器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多年前,我国在大型仪器设备的测试方面才刚刚起步,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明显差距。

“高性能测试仪器主要依赖进口,难以满足航空航天等尖端领域的测试需求。”刘文怡告诉记者,为了实现火箭等国防设备测试技术的自主可控,2013年中北大学极端环境特种传感与测试创新研究团队,在已有火炮传感存储测试经验的基础上,发起了技术攻关。

由于航天器部件一旦投入使用便无法修复,因此必须在零缺陷的基础上,配合火箭系统传输尽可能多的测量数据,为火箭飞行试验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为此,团队成员经过10余年的刻苦钻研,最终研制出数据记录装置,为“神舟”系列飞船、“天宫”空间实验室等100余次航天任务提供了核心测控支持。特别是在神舟十五号任务中,团队研发的黑匣子实现了2000℃高温环境下的数据实时采集与传输,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实干立德树人

日前第二十一届王大珩光学奖公布获奖名单,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学生庞阳、张雪斩获殊荣。这份育人成绩单的背后,是学院独创的“党建+学业”双导师制在发挥作用。

该学院党委书记郝晓剑介绍,近年来,学院构建了“党建+学业”双导师制育人模式,通过创立“党支部—学术导师—硕博研究生—本科生”的垂直帮扶与垂直管理模式,将党支部设立在学科方向上,让师生在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同频成长。

2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靳昊宇,在导师指导下,围绕极端复杂环境下的光电探测技术前沿,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7篇高水平SCI/EI学术论文。此外,他还以项目负责人和团队带头人身份,荣获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创意大赛全国一等奖。

郝晓剑介绍:“近年来,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攀升,2024年学生就业率达95.63%。在创新实践方面,学院成绩不断,先后累计荣获10余项国际级竞赛奖项,完成170余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这些成果不仅彰显了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卓越实力,也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学院党委将继续深化‘党建红’与‘仪电蓝’融合创新,以实干不断立德树人,在智能传感、量子测量等前沿领域持续攻坚,努力为航天强国建设注入新的科技动能。”郝晓剑表示。

                                                           责任编辑:李梦一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链接:https://www.stdaily.com/web/gdxw/2025-05/28/content_346719.html

上一条:【山西日报】红色文化和国防教育研讨会在中北大学举行
下一条:【人民网】中北大学举办系列活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