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教学科研一线的耄耋教授
记者9月初从中北大学了解到,国防工业出版社今年以《新概念动态测试》及另外一本科学专著,申请参评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中的100本优秀图书奖,目前正在评审过程中。
《新概念动态测试》由我国存储测试技术奠基人、中北大学祖静教授牵头著述,是他近40年科学研究中出版的第一本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动态测试领域一本重要的学术专著。开始著书之时,先生82岁。
满头华发却依旧精气神十足。在祖静教授身上,你不仅感受不到一丝耄耋老人的“暮气”,反而会被他对生活、对工作积极向上、充满热爱的朝气所感染。
祖静教授回忆说,大学毕业刚工作两年,他便受到反右派运动冲击,以至在之后21个年华里,他都一直在与命运做着各种抗争,直到1979年来到中北大学工作。之后,他分秒必争地投入到了育人和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耀眼的成绩。
近40年时间里,他主持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兵器测试技术专业;“电子测压蛋”等项目奠定了研究存储测试技术的基础,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了山西高校国家发明奖零的突破;作为主要指导教师,创建了中北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是中北大学第一个博士生导师;荣获山西省首届“科技功臣”称号;与张文栋教授共同争取到“电子测试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至今仍是中北大学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政学校10余年,勇于改革创新,推动学校实现了“办大学”跃变,事迹载入邓小平同志题写书名的《企事业改革家列传》;2018年还获评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突出贡献奖。
耄耋之年,本可与家人一起安享天伦,但祖静教授始终放不下自己所热爱并为之奉献的事业,坚守在科研、教学第一线。从2010年起,先后为学校师生举办过5期、每期30学时的“祖静教授大讲堂”。
迎难而上、敢啃硬骨头的科研精神
“过去我国武器系统的研制长期沿用‘画、加、打’的方法,设计画图、加工试验样机、靶场实射检验设计的正确性。反复‘画、加、打’使得研制周期很长,曾制约了我国武器系统的发展。”祖静教授回忆说。
针对这些瓶颈,上世纪80年代初,祖静教授提出采用先进的电子技术和微处理机技术,制成微型存储测试装置,直接放置到被测体内或被测环境中,在被测对象运动的过程中实时准确测取并存储其动态参数。这项技术被定义为“存储测试技术”。
在该技术基础上,祖静教授和他的学生张文栋等人开发了导弹数据存储记录仪,成功应用到“神舟一号”至“神舟九号”等航天项目以及目前所有在研的导弹型号项目,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存储测试技术也成为中北大学一张响亮的名片。
关于新概念动态测试,祖静教授回忆:“世纪之交,业界常用‘测不着、测不准、又坏了’来评价我们的动态测试技术。”这句话深深触动着团队里每一位成员的神经。“21世纪,我们必须实现武器在极端恶劣环境下,动态测试能够‘测得着、测的准、用得住,并且在各种领域能有效应用。”
为解决这一系列难题,他和团队成员进一步对理论和实践进行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新概念动态测试的理论和技术体系逐渐成熟。祖静教授曾在兵工学会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年会上做过系统阐述,并于2006年及之后两年间,在美国国家标准局组织的MSC年会和IEEE-IM2TC会议上发表有关论文,广泛听取学界意见,并在各个应用领域都得到成功应用。
活着一天就要为祖国奉献一天
2013年,祖静教授开始筹备《新概念动态测试》学术专著,历时3年完成。“本书代表了我校在该学科的学术地位,展现了动态测试领域的‘中北观点’。”这也是他多年坚持不出书的原因。
《新概念动态测试》内容共分为两篇:原理篇和应用篇。祖静教授制定了本书的编写大纲,撰写了有关新概念动态测试原理中的四个章节,亲自在计算机上进行计算、绘图、撰写,还与其他作者将动态测试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对书稿反复整改。
对于首次触笔学术专著,祖静教授至今仍感慨万千。“这3年的思考是对过去30多年研究的总结凝练与升华。”
“本书中的理论总结,立足于我国实际,具有独创特色,未见国内外有相同或类似文献。”朵英贤、周立伟、方家熊3位院士为本书作序。共有6位院士、专家对该书作出评价:《新概念动态测试》是动态测试理论的新发展,书中应用篇各章所研究的技术,已经成为我国武器系统研制不可或缺的测试技术。
据透露,前段时间,德国一家出版社联系国防出版社要出英文版本,祖静教授婉拒:“本书提出的概念还没完全做到,需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续完善,等完成第二版后再予以考虑。”
86岁的祖静教授依然干劲十足,用实际行动回馈着党和国家的培养和教育。定居海外的孩子们一直催促父亲移民,但他坚定地表示“不去”:“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生活根基也在中国!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为祖国奉献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