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北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北新闻 >> 正文

5·19校庆日媒体聚焦——中北大学:聚力“双一流” 书写强国梦

时间:2025年05月19日 13:11    作者:    点击率:[] 次




5月19日是我校建校84周年校庆日,新华社、山西日报头版以“中北大学: 聚力双一流 书写强国梦”为题,突出报道我校重要办学成果。原文如下:

年初,科技部公布了318个完成重组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名单,其中由双非高校牵头新建的8个、参与共建的40个中,中北大学获批两个:牵头建设极限环境光电动态测试技术与仪器全国重点实验室,参与建设宽禁带半导体超越照明材料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这一成果位居山西高校首位,标志着中北大学在国家级平台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也为该校“双一流”创建工作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突破极限,一流学科领跑尖端科研

5月8日,在中北大学极限环境光电动态测试技术与仪器全国重点实验室大楼里,贾平岗教授和团队成员正在一间实验室里忙着开发新型传感器,以解决航天航空领域高温极限环境下的测试难题;在另一间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把一种透明材料做成微小空腔结构,以提升器件对声音、磁力、加速度等极高灵敏度的传感。

“目前我们研制的传感器能在1500℃高温考验中‘冷静’测量数据,打磨的器件可以捕捉比蝉翼振动更细微的波动,理论上相当于能够听清一公里以外蚊子的嗡嗡声,能探测到百亿分之一的重力加速度水平。”中北大学博士研究生贾涛停下手中的试验,不无自豪地介绍说,团队用小体积、高精度的传感器,实现了在极端环境下受限空间范围内微弱信号的高精度探测。

“实验室参与制定了多项国际标准,同时承担了载人航天、深海探测等国家重大专项。”极限环境光电动态测试技术与仪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北大学校长陈钱动情地说,“建设一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是学校几代人的梦想。未来,我们要把实验室建设成为测试领域的国家重要战略科技力量,建成高层次人才聚集地和科技成果转化策源地。”

近年来,中北大学大力度推进“双一流”创建,以一流学科为统领,持续优化学科布局,构建仪器+、兵器+两大学科群,打造机械、材料、化工、信息等多个优势学科,同时布局建设前沿交叉学科,加快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互促,并通过学科项目制建设,强化目标管理,精准支持、按需立项,一流学科创建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该校首次入选软科世界一流大学学术排名千强榜,5个学科上榜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行榜,其中2个学科进入世界学科排名前百强;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榜入选学科总数达到9个。特别是学位点建设取得重大突破——2024年新增安全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博士点达到13个。

“通过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目前已逐步形成方向、带头人、团队、平台、育人、成果‘六位一体’的学科建设体系,全面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陈钱表示。

聚才引智,高层次人才驱动创新跃升

“‘中北大学—太行星座’的试验星‘中北大学一号’将于2025年下半年完成发射,这将成为山西高校发射的首颗卫星。”5月12日,中北大学航空宇航学院院长李京阳还在忙碌着。“中北大学—太行星座”项目由中北大学与东方空间技术(山东)有限公司、北京劢亚科技有限公司三方共同实施,该星座由128颗智能卫星组成,至2035年年底,项目将通过四个阶段完成全球共享星座的组网。李京阳表示,项目未来将应用于农业监测、环境保护、自然灾害监测、城市规划、资源勘探、气象观测等方面,有望填补山西高校在卫星研制和发射领域的空白。

今年38岁的李京阳担任中北大学航空宇航学院院长已经3年了。2022年,为吸引高层次人才,中北大学首次拿出7个学院院长岗位,面向全社会招聘,李京阳在学校积极联系对接后,欣然决定入职。

“通过深入实施太行学者计划,打造人才金字塔,以高水平人才引领标志性成果产出。”该校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介绍说,2024年学校共获批国家级人才15人,获批数位居山西高校首位。

入职3年,李京阳带领学院师生在学科建设、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学院新增“航空工程”硕士授权点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本科专业;成功获批山西省无人飞行器工程研究中心;牵头启动“中北大学—太行星座”计划;产学研项目“大载重比高稳定性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技术研发与应用”获北京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研发最新款JZ-1200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并发布;李京阳个人还获评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北京学者(青年)等。

同时,中北大学聚焦国家、国防重大需求和重点研究方向,加强团队建设的顶层谋划和组织实施,在职称评审、绩效分配、博士招生、人才引进、资源配置、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一揽子支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团队牵引作用,以大团队建设推动大项目、大平台、大成果的培育和产生。

学校还通过“做中学”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等创新举措,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中北模式,效果显著。连续7年位居全国高校学科竞赛百强之列,最新排名第20位;跻身中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百强高校,研究生培养贡献力位列全国第47名;连续3年荣获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金奖;该校仪器科学与电子学科本科生谢宏飞、硕士研究生陈浚杰入选《2023—2024学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全国高校同一学科本科生和研究生同时入选的仅有3所。2024年,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专家组对该校铸魂育人成效、人才培养特色、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劳动育人理念等方面给予高度评价……

服务大局,硬核科技赋能国防与地方发展

4月20日,从中北大学传来好消息,该校自主研发的SharkNet工业测控网络(简称沙克网络)已成功实现国产化,这一成果填补了国内高端工业总线技术的空白,为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测控网络升级提供了新路径。“沙克网络已通过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单位的环境适应性测试和型号认证,获得十余项发明专利,并荣获2022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项目负责人刘文怡说。

聚焦科技前沿、聚焦重大需求,近年来,中北大学全面推进有组织科研,推动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机构设置、管理政策、绩效评价、组织模式多维立体改革矩阵,全面提升科研组织能力、科研贡献度、科技影响力,促进“大平台、大人才、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五大标志性指标产出。近年来,该校先后承担各类项目50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00余项,千万元级以上项目30余项,科研项目总经费突破50亿元;荣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126项。

“学校坚持‘陆海空天信’融合发展,紧扣国家科技重大战略,全球共享‘太行星座’智能星链、全海深海洋环境观测系统、多物理场MEMS传感器、计算成像与视觉检测技术等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重大武器型号、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空天防御、海洋安全、北斗组网、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冬奥等国家重大项目工程。”陈钱表示。

该校坚持加强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2024年成功孵化42家科创企业;与华为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太钢集团等100余家企业共建研发机构;2024年产学研合作项目500余项,合作金额2亿多元。在最新科技成果转化百强高校排名中位居57位。如全自动验光仪和全自动焦度仪系列产品出口90个国家,占有30%市场,年产值上亿元;植物功能成分提取技术应用于提取纯化亚麻酸、蛋白肽等系列精深加工农产品30多个,产业化应用项目投资10亿元,列入山西省转型升级重点工程;创新研发系列高效新型超重力气体深度净化技术,成功应用于煤化工、化肥、焦化、环保、冶炼等行业的30余家企业,一台超重力装置节能降耗近8亿元;与山西百信集团研发形成国产化智慧矿山云平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助力山西实现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减人60%;与山西众立法兰有限公司共同研发出新型锚固法兰专用钢材,应用于西气东输和川气东送等国家重大管线工程,年均创造产值超过1亿元,等等。与此同时,智能化激光熔覆3D技术及增材制造设备等更多技术与产品还正在寻求产业化发展。

党建引领,汇聚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5月1日,中北大学首次牵头起草的安全领域国家标准(编号:GB/T 45217-2025)《危险货物自反应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包装件引爆试验方法》正式发布实施。该标准于2022年下达标准制定计划,由该校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安全工程系党支部书记曹卫国教授团队牵头,联合南京理工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多家高校及应急管理部化学品登记中心等行业优势单位历时2年多完成。这不仅是校深化新工科建设、推进产教融合的一项标志性成果,也是通过加强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建设,推进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同频共振有机融合的成功示范。

中北大学党委始终坚持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全面谋划和系统推进学校党的建设,围绕学校改革发展任务加强党的建设,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中北大学党建工作荣获多项国家级荣誉。2024年,中北大学一举荣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三项荣誉;学校“极端环境特种传感与测试创新研究团队”荣获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在刚刚公布的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暨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评选结果中,该校刘文耀教授荣获“新时代青年先锋奖”;在今年“五四”表彰中,中北大学团委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全力冲刺‘双一流’,是省委省政府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接下来,学校将全力以赴,开足马力‘加速跑’,提升服务国家国防重大战略和山西高质量发展能力,努力开创‘双一流’创建新局面。”中北大学党委书记张晓永表示。(李林霞 胡慧萍)

上一条:校党委书记张晓永带队赴山西云时代公司访企拓岗
下一条:以体育精神赋能“双一流”建设新征程 ——我校2025年教职工运动会圆满举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