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省委书记林武来校考察调研时强调指出要办好思政课这一关键课程,树牢“大思政课”理念,谱写立德树人新篇章。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林武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的重要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坚持立德树人,传承好中北大学的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把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全过程,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境界、人生境界和治学境界。
筑牢红色阵地,用红色文化凝聚树人力量。伟大的事业蓬勃发展需要在文化中汲取前进的力量。红色文化折射出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舍身取义、公而忘私等精神品质,已然凝结、沉淀为当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特质,是激励当代中国人沿着前辈足迹奋勇前进的动力源泉。新时代新征程,红色文化以跨越时空的特有的生命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在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无可替代的教育功能。中北大学是我党我军创办的第一所兵工院校,流淌着红色血脉,浸润着红色文化,贯彻着中国共产党的红色育人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坚持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推进思政课走进社会生活场、实践大舞台、网络新空间,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将红色文化融入专业课程,实现专业知识与理想信念、品德修为、文化自信等的内在融合,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交相呼应、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着眼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百年大计,我们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政治引导是其基本功能。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要讲政治,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传承红色血脉,使红色精神浸润树人过程。中北大学从太行工业学校成立之初就鲜明地提出要培养“革命军事干部”,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始终不变的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种特色鲜明的光荣传统和家国情怀,成为中北大学奋进“双一流”征程中最为宝贵的精神支柱。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林武书记的谆谆教导,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创新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弘扬时代风尚,建立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在办学81年的历程中,中北大学涌现了一大批立德树人的教师楷模。他们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秉承“致知于行”的校训,为党和国家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些“好老师”、“大先生”是中北大学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根基所在、力量所在。
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要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就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要做到“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就必须有大学问、大格局、大境界,就必须像林武书记强调的那样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经师”和“人师”,才能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大先生”。只有成为“大先生”的思政课教师才能是大学的“宝藏”,才能作为大学精神的缔造者、传承者和实践者。
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八个统一”和“六个方面”,在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中真正做到乐为、敢为、有为。要对标林武书记提出的要求,努力成为一名“大先生”,把思政课打造成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马克思主义学院赵笑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