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光明日报 为师之范在于真——中北大学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纪实

时间:2017年01月08日 10:00    作者:    点击率:[] 次

早上五点半,温瑞轻手轻脚地穿好衣服,最外边套上一件特制的小马甲,在凛冽的寒风中开始了校园清扫工作。

作为中北大学的一名大四学生,温瑞家境不算太好,从考上大学那一刻起,她就下决心不再给家里增添负担,入校之初即开始了勤工助学。

温瑞很看重身上的“小马甲”,这不是件普通的衣服,而是一个标志,代表着一个团体。事实上,中北大学的这支勤工助学的“小马甲”队伍早已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1997年开始,中北大学便大力开展勤工助学工作,提出了“扶贫扶志”的勤工助学工作理念。如今,勤工助学已成为学校一个卓有特色的实践育人平台。

从勤工助学教学楼优秀组长,到勤工助学月度人物“杏月之星”,温瑞成了学校的“名人”,她所带领的20人勤工助学队伍中,有18人考上了研究生。

如今,学校每月会安排1000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上岗,年上岗近万人次,包含校园卫生、校园保洁、教学楼服务等多个岗位。像温瑞这样的“小马甲”们承担了校园内所有马路、教学楼的卫生保洁及绿化任务,他们用双手美化校园的同时,也打开了一扇通向社会的大门。

温瑞身上有着一股浓厚的中北大学的味道。这是一所流淌着红色血液的高等学府,她的前身是1941年由八路军总司令部在太行山区创办的太行工业学校,素有“人民兵工第一校”之称。艰苦创业、勤俭办学、求真务实、坚韧不拔的办学传统和校风,一直传承至今。

如果说“小马甲”带领温瑞走向自力更生,那么学校从2009年开始实行的“德育答辩”给学生们带来的是坚定与自信。“德育答辩”即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进行德育开题,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进行德育中期检查,大学四年级第二学期进行德育答辩。从新生入学到文明离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整个大学生活。

中北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邱建国这样解释“德育答辩”,德育开题着重引导大学生做好大学生活规划,尽快度过迷茫期;德育中期检查着重帮助学生总结过往,及时纠正偏离的航向;有了最初开题和中期检查,学生答辩就做到了有的放矢,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大学生活。

“德育答辩”是一个互动学习的过程,学生是主导,老师作引导,“德育答辩”过程中所表达的真情实感是思政教师了解学生的最好途径。“真没想到同学们都这么优秀,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能让我感动,平时只能直观地以成绩来评价学生太片面了。”机电工程学院的张丽花老师在听完答辩后这样说。

“德育答辩”开展8年,共有5万多名学生参加,既密切了师生关系,便于因材施教,形成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协同互动的学习模式,又使教育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良好品质,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自我教育、互相教育的功能。

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高水平师资和管理队伍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基本要求。

2015年,中北大学电视台独立制作的人物专题片《师范》,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首批录制的祖静、张景林、王爱玲3位老先生均已年过古稀,但依然坚守杏坛。他们以一片赤心、十分正气捍卫着师道尊严,用人性的温度、学养的厚度、人格的高度支撑起中北的脊梁。

2016年,《师范》推出第二季,记录了深耕教改的“执锄人”王建邦、行胜于言的“五实学者”张治民、不与浮躁共舞的“舍得”教授高保娇在平凡岗位做出的不平凡成绩。

《师范》总策划、中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薛实军表示,《师范》的成功反映出广大师生对师道尊严的景仰,更体现出社会各界对教师责任回归的企盼。

中北大学党委书记李忠人说,《师范》之力,全在一个“真”字,从《师范》嘉宾身上看到了忠诚、责任、求真、勤奋、博学、严谨、创新等众多可贵的精神品格与高尚的师者情怀,看到了中北大学的脊梁和未来,要通过学习《师范》在全校形成学名师、爱名师、做名师的风尚。(本报记者 杨 珏 李建斌)

上一条:为师之范在于真——中北大学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纪实
下一条:为师之范在于真——中北大学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纪实

关闭